文萃博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文萃博览

“不让一个病人发着烧出去”

作者: | 2009-05-31 |点击: | 【字号:      】【打印】【关闭

驻地  “熬夜是最普遍的事儿”

  见到苗杰,记者发现他眼角有些红。“熬夜,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过程中是最普遍的事儿。”作为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急诊科的医生,苗杰已经习惯了“夜不能寐”的生活。苗杰是5月10日晚被临时抽调到北京国门路饭店进行医疗服务的。当时他在医院值班,接到命令后匆忙赶到了国门路饭店,这里有刚刚转来的17名与香港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同机的密切接触者。

  “你在那里的具体工作是什么?”

  “除了正常的医疗服务,我们还要随时了解被观察人员的要求和情绪反应,及时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尤其是刚开始时,密切接触者并不理解,我们要用英语友善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

  苗杰说,他们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穿脱隔离服,有时一天至少需要换四五次。“另外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等待。”他说,“国际航班大部分是晚上到京,我们提前一个小时在宾馆大厅等候,密切接触者被陆陆续续地送来,有些是凌晨1时之后送来,根本不可能睡觉。”

  “几天没回家了?”

  “从5月10日到现在就没回去过。与我爱人通过几次电话,让她放心。”苗杰说,从没让爱人到国门路宾馆送过一次生活用品,也不敢给孩子打电话,怕孩子复习分心。

  “听说你的孩子正在填报高考志愿?”

  “这是我最遗憾的地方。本来我想好好研究一下高考志愿填报的信息。可是接到任务我马上就来了,我也把高考志愿填报的一些资料带来了,结果根本没有时间看。”苗杰说。

  “我们来国门路从事医学观察已经一个星期,所有被医学观察的160余位客人(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肯尼亚、法国等国家的人员)就要离开这里各奔东西。如果不出意外,我们6位医护人员也可以撤离了。想到我们很快就能回家,内心既兴奋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毕竟我们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战斗了整整一个星期,大家付出了很多,它将给我们的人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迹。”苗杰说。

  医院  尽全力救治患者

  作为定点收治医院,北京地坛医院医护人员的忙碌可想而知。

  5月19日16时,地坛医院感染二科护士站。护士刘欣时而接电话,时而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时而到病房发药。她对自己的工作介绍得“轻描淡写”——整理床铺、输液、处理医嘱……记者发现,在等待她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她一刻也没闲着。

  “5月2日凌晨1时接到主任的电话,我就赶到医院来了。”刘欣说,因为接到了腾空感染二科负压病房的命令,科里所有的人都来加班,,直到第二天16时。当14名密切接触者到来时,这里一切都准备妥当了。

  刘欣的同事告诉记者,刘欣有自己的小秘密——她的男朋友是同一医院ICU的医生,一直在感染二科帮忙。北京发现首例确诊病例后,刘欣的男朋友就回到ICU去了。刘欣说她的目标就是“保一争二”,意思就是鼓励男朋友在那边好好干,照顾好自己,另外争取自己也能够到那边服务。

  “现在工作理顺了,起初也会遇到密切接触者不理解和不配合的事。”刘欣说,医院前些天接诊了一位小女孩,作为密切接触者,小姑娘看到“白大褂”有点害怕。“小女孩不睡觉,天天趴在窗户上看,我们就主动和她聊天,24小时派人守着她。最后她一点也不怕我们,还依偎在我身边,听我说话。”刘欣说,住在这里的外国人学会了几句中国话,而我们也努力跟他们学习外语。“一对意大利夫妇由于语言不通非常寂寞,我们就跟他们学习意大利语,现在我们科里每一位护士都学会了一句意大利语,这对意大利夫妇特别高兴。”

  感染二科病房主任陈志海的工作重点是“治病、把关”。陈志海说:“来这里的医学观察人员都有发烧症状,尽管可能不是甲型H1N1流感,我们也会尽全力治疗。我们的目标就是不让一个病人发着烧出去。” 

  成都市传染病医院副院长田明告诉记者:“那段时间,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我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媒体尽量少采访,让我们的医生哪怕多睡一分钟。”

  “累,我倒不怕,只是觉得压力很大。这个压力来自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因为是首例确诊患者,我们怎么做、做什么都是最受关注的,如果做好了可以给全社会信心。”田明说,医院和卫生部的专家给了他们很多支持,北美疫情出现的时候,卫生部门就提出加强应急演练,以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多次的应急演练让我们实战时不会慌乱。”

  田明说,责任感还来源于医务人员,他们处处为医院着想。“举个例子,医务人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不敢喝水,因为隔离服是一次性的,上一次厕所就要脱下来,只能扔掉。隔离服100多元一套,不便宜,所以大家尽可能为医院节约。我们实行4小时一次的轮班制,所有的医护人员,不管是不是这个病房的,都参与到医疗服务中,所有的人都是不计报酬在工作。”

  急救  最早接触患者的队伍

  在救治过程中,最早接触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不是流调队员,也不是医务人员,而是急救人员。

  4月28日晚,北京“120”急救中心的急救医生李坚韧刚进家门就被紧急召回,随急救车赶赴首都国际机场。原来,航空公司一名从美国飞回来的空姐发烧39℃多,需要立刻转送到北京地坛医院排查。自此,北京“120”急救中心作为北京市唯一承担甲型H1N1流感确诊、疑似及密切接触人员隔离转运任务的医疗机构,所有有急救资格的行政人员全部冲上一线。

  5月11日凌晨1时15分,四川省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大转运开始了,50多辆救护车在夜色中风驰电掣。为了不扰民,北京“120”指挥中心要求所有急救车只亮警灯不响警报;对需要采取集中医学观察的人员以说服教育为主,不主动采取强制措施;接到相关人员后要立即向北京“120”指挥调度中心和各区县政府汇报;紧急调动移动通讯指挥车奔赴北京顺义天竺附近的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实时传输现场视频资料,为后方指挥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仅仅4个多小时,29名密切接触者被送到集中医学观察场所。截至5月18日6时,转运密切接触、可疑发热人员以及北京首例确诊患者共计35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