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教学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医院教学

中医药防治慢性病

作者:药械科 张京 | 2011-03-31 |点击: | 【字号:      】【打印】【关闭

近年来,社会上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不断增加,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引起的死亡已占总死亡数80%以上。由于缺乏对慢病的正确认识、对慢病防治重视不够、个人与社会防治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慢病已成为我国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中的作用和优势,对建设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慢病控制的关键在于防危险因素、防发病、防严重疾病事件、防疾病事件严重后果、防疾病事件后复发,因此早诊早治至关重要。中医学对慢病防治有着系统的理论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完善的理、法、方、药统一的理论体系以及针灸、推拿等多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形成了防治慢病的优势。

一、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

中医学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生命信息把握疾病动态变化,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收集人体外在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人体的整体状态(证候),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这种诊疗模式,一方面真正实现了个体化诊疗,另一方面可以早期干预,防止疾病演变,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的以人为本的医疗保健目标。如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症是因燥热阴虚所致,因此要清热滋阴。长期糖尿病肾阴阳具虚,故要滋补阴阳。“肾为先,天之本”,体内任何一种物质之盛衰与“肾”之强弱息息相关。六味地黄丸对“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升高血糖具有化除的效果。方中丹皮是化痰之药,对糖尿病高粘度的血液有清化作用,改善血液在血管中的畅流,可免产生其他并发症,,因此用滋阴、补水、化痰的六味地黄丸正是防治糖尿病的不二法宝。

二、整体观念与整体调节的防治手段

中医的整体观念有三方面含义:一是人体内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风、寒、暑、湿、躁),人体则相应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三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行为,群体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动,特别是社会的安定与动乱、进步与落后,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变化,富贵与贫困,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如喜、怒、悲、思、忧、恐、惊)。

中医对人体的认识,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全面动态地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信息,注重人体阴阳平衡,脏腑协调,形神统一,天地人相应,注重人体内部整体恒动及与自然、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生存状态,形成整体调节的治疗理论与实践。这种整体调节的治疗方式,如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益气活血,滋补肝肾等,对治疗病因复杂,多脏腑罹患的慢病,特别是在现代医学缺乏有效诊治模式的慢病危险状态的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

三、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的早期干预

中医治未病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强调重视保养身体,顾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以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患病后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的目的。治未病倡导早期干预,截断病势,在养生、保健、治疗与康复等方面采用早期干预的理念与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维护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

四、中医疗法综合干预效果肯定

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有药物(中药与中成药)与非药物(针灸、推拿)手段。这些手段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能够发挥整体调节,综合干预的优势,更适合脏腑功能减退,代谢功能较差,罹患慢病的广大的中老年人群。据调查,65岁以上老人中,60%患1-2种疾病,高血压为首,糖尿病次之;95%的患者服用5种及以上药品,还有30%的病患同时服用西药、中药和保健品,原因是患病老人病情较多为慢性病,多重性、疾病共存现象。患者游走于不同医院,由各个专科分别看一种疾病,寻求专科治疗。医院、各科间缺乏患者信息交流、整合;西医发展倾向于一种以上药物治疗一种疾病,再加老年人记忆力不佳,服药能力不足(漏服、多服、时间不对、计量不对等)药品之间关系复杂化,导致老年人成为发生药品交互作用的高风险群体。而中华民族创造的具有广泛民众基础的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在防治慢性病的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症状缓解好转,对“三高”症用药的停减,如冠心、中风,肿瘤、肛肠、首伤、眼、五官科等疾病,开展中医药诊疗可以达到提高疗效、创新方法,优化方案的目的。

在养生保健方面,用中医干预和指导生活起居、饮食、情志、运动等,将对不同人群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和有效防病治病起到积极作用。